母校,您好

发布者:xyzjadmin发布时间:2021-11-26浏览次数:252

受母校之邀,上个周末我参加了母校盐城师范学院“携手共奋进 逐梦新时代”第二届发展大会。

图片

午餐过后,接待我们的师妹说,先回宾馆休息,下午三时准时参加会议即可。

“母校的发展日新月异,毕业30年了很少近距离接触母校,认知母校,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吾辈怎么能在床上度过?”我与同行的89二班同学李军、物理本科的亚华同学三人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没有回房间,我们及时下楼顺着师苑宾馆门前的梧桐大道一直向东,寻找30年前的点点滴滴。

最西侧的学生食堂已经进行过装修,餐桌崭新剔透,地面一尘不染,昔日一碗阳春面加上五毛钱猪头肉的窗口早已荡然无存,餐厅门前的广场上高高矗立着一代伟人新四军军长陈毅的塑像。


餐厅东面是教师宿舍楼,“楼去人空”不应感伤,因为虽然当时教学我们课务的老师已经都不在此居住,但他们没退休的个个都事业有成,已经退休的更是桃李满天下。如今,三层筒子楼依旧安详地在伫视着她东侧的男女生宿舍楼。

在曾经的我们的“403”“404”的楼下,我们忙着拍了留着纪念的照片,我感慨道“往事历历在目啊!”1991年的一天晚上,半夜时分听到“地震啦”叫声的我们,个个落荒而逃,老乡外语系的李成斌因为紧张懵懵懂懂地从二楼的宿舍窗口一下子就跳下了,万幸的是除了骨折没有大碍,在老家过了两个星期也就正常上学了,据说这小子很聪明,是抱着被子跳楼的。


东侧的女生宿舍,我们没有造次,我们在母校读书时也很少去女生宿舍。

站在宿舍门前向西看,楼依然是以前的宿舍楼,树依然是以前的梧桐树,路依然是以前的水泥路,但总感到路变得窄了,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变近了,当然当初的柏树、梧桐也变得高大伟岸了!

宿舍楼前的文科教学楼没有大的变化,一楼中文系89级的教室虽然经过装修翻新,但30年前的样子依然留存。我们忍不住跑到曾经坐过的位置上与回答过问题的讲台上拍照留念。教室里的黑板变成了白板,电风扇变成了柜机空调,普通的教室变成了现代化的录播教室。

文科楼西侧的假山池沼没有什么变化,似乎湖面上建了几个红色的亭子。

假山的西侧是数学物理系的教学楼,现今早已旧貌换新颜,成了学校网络培训中心,尽管这样,亚华同学仍然在楼前的广场上打卡留念。

理科楼西侧的小礼堂就是这次活动的主会场,入场前进行了必要的防疫环节后,大家都进行了电子签名。这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听了报告,开了论坛,参与了考察,我们大家都学到了很多很多知识。

回淮以后,激动之情仍然难以平静,我翻看了毕业纪念册重拾过往的故事。毕业离校前师生依依惜别的场景又再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毕业典礼上毛岫峰老师的“中文系毕业的人,一定不要放下手中的笔”的谆谆教导让我铭记在心;班主任温潘亚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他亲手书写的盖着学校公章的“优秀毕业生”推荐信,并让我及时到教育局报到,温老师所表达的眷眷之心让我没齿难忘。







还有啊,文学概论老师沈彦、古代文学老师杨信仪、现代汉语老师成健、古汉语老师杨振国等人的毕业留言,都让我终身受益。

如今,毕业并离开母校30年了,许多感人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每当为工作所烦、情绪低落颓废时,就会想到30年前母校恩师们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于是乎又重新振作起来,背起行囊,继续上路。

我的母校真好,我母校的老师真棒,说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