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9年秋学期开始,我任教盐城中学高三物理,到1965年已送走了六届高三毕业生,我和学生们一起,经历了紧张、焦虑、欢乐的时光。1966年6月,离正常高考时间还有个把月,正准备和学生一起进行高考冲刺,一场革命风暴袭来,高考停了,这一停就是十年。
(《人民日报》1977年10月21日头版)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了,国家百废待兴,科技、教育即将迎来春天。1977年江苏师范学院盐城分院成立,我成了第一批教师,第一届学生还是工农兵学员,那时,找一本理科教材都难。9月,中央决定当年恢复高考,10月中旬向社会公布,这时离高考只剩下两个月时间。从1966年高中毕业生到197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各行各业相当学历者,全国有57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江苏省报名人数超过30万人,这是历史上从未见过的现象。
(一九七七年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11月初,地区教育局布置我一个任务,编一份物理复习资料给各县考生参考,并且要在全区各县物理教研员和老师代表会议上作说明。接受任务后,首先考虑复习内容以什么为依据,文革前有考纲,现在没有。在考虑了各种因素后,我认为以江苏省教材编写组于1972年12月至1973年6月编写出版的高中物理共四册和初中物理共两册为依据最适宜。这套教材编写的背景是,1972年7月在周总理接见杨振宁时,肯定杨对中国要加強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建议,并布置中科院和国务院科教组落实。省教材编写组贯彻这一精神,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涵盖了文革前中学教材基本内容,并增加了交流电等实用内容。这套教材在江苏全省已使用了四年,教师已经熟悉,社会上教材存量较多,考生容易找到。考虑到考生复习时间有限,参考资料着重提供中学物理知识的系统框架,精选适量的练习题,由盐城分院文印室油印出来。在复习资料说明中強调了复习时应围绕课本,在阅读理解课文、公式、例题的基础上,利用本复习要点,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掌握重点;首先要掌握课本上例题、习题的解法,再去做参考题;要掌握公式的适用范围和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涵义和单位。地区教育局召开的物理复习工作会议上,我再次强调了这些观点,用现在的说法是回归课本。我相信,不管是什么人进行高考命题,都不应该超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我还强调掌握知识系统框架的重要性,千万不能把时间全放在少数难题上而忽视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南京中山北路81号招待所)
(省教育厅方非副厅长)
(沙河水库景色)
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方厅长讲了恢复高考的意义,组织好高考的重要性,重点讲了高考命题的原则,要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要有区分度,复盖知识面要广,又要考核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要考虑到高考停止了十一年和备考时间仅有两个月的实际情况,等等。工作人员介绍了各学科的考试时间和总分值,政治、语文、数学三门全体考生同卷,各科满分一百分,理科生理化合卷,各占50分,文科生史地合卷,各占50分。接着,各学科组领到一套江苏省编高中教材,没有其他参考资料。命题第一阶段开始了。
我们物理命题组有三位老师,一位是我的同学胡锦江,一位是我们在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读书时的老师顾镕芬。胡锦江在淮安师范学校和我同学三年,他在甲班,我在乙班,他是班上文体委员,我经常看到他在指挥本班同学唱歌。有一次在全校文艺演出时,他一个人敲着板鼓演唱《放牛郎王二小》,十分出色。1955年淮师推荐几位学生参加高考,我们不约而同地报考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入学后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和同一个宿舍。我们学习都很认真,考试成绩经常满分。1958年我们提前试教,我分在盐城中学,他分在南通师范学校,由于他工作出色,曾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担任通师校长。顾镕芬老师建国前进入东吴大学物理系读书,毕业时已经是院系调整后的江苏师范学院,留校任教,我们在校时,她还是年轻助教。就这样一位老师两位同学组成了物理命题组。
(江苏师院学生时代合影,后排右一胡锦江,前排左二为作者)
(江苏省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化试题)
题目初步拟成后,我们逐字推敲,反复演算,再作调整,完成初稿。大约一周后,方厅长第二次来到沙河水库,审核各学科试题,三天后,将试题发还各组,对物理试题没有提出修改意见。我想,方厅长的审核主要是从政治上把关,再有就是题型题量上协调,在学科专业方面充分信任命题老师。接下来就是完成标准答案和绘制插图,准备付印。排版印刷工作,由教育厅工作人员与印刷厂联系,样稿出来后,交我们校对。大约又过了一周,试卷印刷已经完成,方厅长第三次来到沙河水库,对命题工作作了简要总结,大家还要帮助进行试卷分装工作,要等全省高考结束,才能回去。所有试卷从印刷厂打包运到住地楼上,分学科装进试卷袋,每袋30份,供一个考场用。这项工作全由人工完成,既是机械动作,又不能出错,出于保密,只能由命题老师来完成,大家也很理解。分装工作完成后,已到十二月底,离高考结束还有几天,我们离开沙河水库,登上大巴出发到皖南山区转了一圈,也不知道地名,只见满山竹海和徽派建筑的村落,最后仍回到南京81号招待所,第二天相互告别,乘火车或汽车回学校。我回到盐城当天,就去了阅卷现场,了解对试卷的反应,得知一切正常,才放心。这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皖南山区景色)
1978年2月,高校录取工作开始了,先是本科院校录取,后是大专院校录取,江苏师院盐城分院是大专院校,原计划录取中文、数学各两个班,物理、化学各一个班,录取完成后约一个月,又增加招生计划,四个专业各增加一个班,进行了第二次录取。盐城分院的孟才楼、孟明霞、谢浩南和我分别代表中文、数学、化学、物理到南京,在省招办安排下进行录取工作。那时每个地区都设一个考生档案室,按照省招办划的分数线和考生志愿,由地区档案室向各高校投档。高校招生组负责阅读考生档案,有考生登记表,体检表,各科高考试卷,我们仔细阅读档案,只有体检有重大问题或考分最低者才可退档,按招生计划录取完毕后造册,经学校负责人签字再报省招办负责人签字,就完成了录取程序。然后,填写录取通知书,用挂号信寄出。整个录取过程,手工操作,井然有序,公平公正。在三、四月份,江苏师范学院盐城分院分两批迎接恢复高考后的77级新生入学,从此改变了众多学子的人生轨迹。对于高考,无论有多少不够完善之处,但是,高考是最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方式,是基层民众提升的重要渠道,在造就国家人才方面居功至伟。
作者简介:周荣秋,海安人,1938年生。1959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分配在江苏省盐城中学任教,曾任物理教研组组长。1977年到盐城师专任教,历任物理系主任、教务处处长、副校长、校长,直到师院成立。接着在师院教学督导组工作十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